指导员工的基本原则
内容摘要:
员工有什么个人需求? 你会运用哪种基本原则满足这些个人需求?
2023-04-20 11:39:42
指导的基本原则
指导的人性面会让你觉得极具挑战,因为结果并非基于外在标准(比如已商定的计划 ),而是基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这是让很多基层领导者感到紧张和不耐烦的原因。这真的有必要吗?通过提出深人而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明智而审慎地分享你的一部分内在自我,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员工的个人动机。正是在这些时刻,员工会因为你有能力将他们的需求和价值融入你的领导愿景,从而加深或再次肯定对你的信任。
以下为围绕基本原则及成功型指导和改进型指导谈话的简短问答:
1.改进型指导讨论中,员工有什么个人需求? 你会运用哪种基本原则满足这些个人需求?
- 感到重视和尊重。员工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表现不够好,所以你要认可并加强他们的技巧和能力。为了满足这项个人需求,你可以使用“维护自尊”原则。
- 被聆听和理解。讨论员工的工作绩效时,他们可能会表达出强烈的情绪。“同理心”原则有助于化解这些情绪,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
- 参与。人们想成为改善计划的一部分,而你希望他们建立责任感,努力做出改变。为了满足这项个人需求,你可以使用“参与”原则。
2.为什么寻求帮助和鼓励参与在成功型指导和改进型指导的讨论中都很重要?
- 在成功型指导讨论中,使用“参与”原则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人们的需求,并让他们参与规划方法。
- 在改进型指导讨论中,使用“参与”原则可以让他们致力于做出改变或改善。
- 在这两种讨论中,人们能够掌握自身行动的主动权十分重要3,为什么在改进型指导讨论中采用“自尊”原则很重要?
- 维护自尊心。强化人们的技巧和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是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一部分。
3.如果你需要在改进型指导讨论中维护员工的自尊心,可以怎么表达?下面是一个具体的对话示范。
- 我们已经确定你要从事的领域。你在这块做得非常好,现在我希望能和你就此做做交流。
- 虽然结果没有预期的那么好,但你现在具备了完成任务的经验和积极性。
4.为什么在改进型指导讨论中,认真聆听和表示同理心非常重要?
- 同理心能够化解强烈情绪,给予人们摆脱这些情绪的方法因此,只需问一些激发性的问题,再适当地加上真正的倾听和同理心,你就能走上成为完美指导者的道路。这样,你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团队、团队成员的挑战和他们的指导需求上。如何在成功型指导和改进型指导谈话中分享你的观点、感受和理由也很重要,人们希望了解你身为领导者的想法和感受。比如,我很担心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我们无法在截止期限前完成。分享你的愿受,有助于他人与你沟通,同时你也建立了信任,这对每个领导者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当你需要指导却没时间做全套指导讨论时,怎么办? 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待!你可以把讨论分解成更小的谈话,并围绕五个互动守则运用技术一步步执行。例如,你可以运用电子邮件开启(成功型或改进型)指导讨论并弄清原因和细节。促成方案步骤经常需要交流一些观点,所以及时通过电话、网络会议或即时信息进行交流都很管用。达成共识和总结讨论步骤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会议甚至短信来完成。
运用科技进行逐个指导是不是难度很大?没错,而且需要练习。但是拖延指导谈话会更糟,还经常导致干脆就不指导了。对于管理远程同事的领导者来说,高科技指导可能会是常态,面对面指导则是难得一见的奢侈。无论哪种方式,请掌握指导技能以便你可以不受时间、日程安排或地理位置限制而给予员工需要的支持。
试试你的指导技能
我们邀请你运用DDI的互动技能体验来练习你在本章学到的技能。网络上的在线模拟视频,能够深刻分析你当教练的优势和发展空间。登录网站时,你会发现你正在和一个团队成员进行谈话——他的不良行为离间了其他团队成员,并开始影响到团队的整体表观,这次谈话代表的互动类型是领导者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你有很多机会可以使用“基本原则”回应这名团队成员,实现提高工作表现的指导目标。你所掌握的每项基本原则都会有一个得分,你可以知道哪部分表现优异,哪部分尚需改进。试试吧。
你相信他们能飞,对吗?
本章开头我们已经提到,用体育运动比喻商业指导在很多方面都不够完美,除了一点: 按照定义,教练无法帮每位运动员做所有的事情。从个人贡献者过渡到领导者,就是从自己完成工作转变成为激励他人的催化剂。指导是帮助人们准备、学习并最终适应工作的绝佳方法,但你要让他们去做。倘若世界杯教练自己要冲进球场争夺金牌,岂不荒唐;同样,无论是陷人绝望还是因为错失成功,你企图插手团队工作也显得可笑。你要承担风险,让团队成员自己完成工作。这就是我们希望你牢记的一个运动上的比拟。
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放手,多花点儿时间参考和思考支持基本原则,以此制订计划,支持下属的目标,同时进行现实监控以确保顺利。当你掌握成功型指导和改进型指导的区别,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互动守则,你就会开始觉得指导渐渐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本篇内容来自:中信出版社《领导力的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