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测评,科学还是玄学?
内容摘要:
MBTI到底是什么?准还是不准?与荣格又有什么关系?今天,跟随小编一起,打开人格测评的神秘大门。
2022-05-30 17:32:45
最近,MBTI风靡各大社交网络,从杨幂到谷爱凌,从求职到相亲,MBTI可谓掌握了流量密码。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MBTI和周易、星座、塔罗牌,并列为“算命”界的四大金刚。
MBTI到底是什么?准还是不准?与荣格又有什么关系?今天,跟随小编一起,打开人格测评的神秘大门。
MBTI科学还是玄学
MBTI,全称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中文名为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发明。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验。
对人格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家探究的核心之一,虽然英文是personality test,但却不能简单理解为性格测验,人格不仅体现着外在的行为表现,也体现着内在具体的心理特征。
该测试通过各种问题,综合衡量你在以下四个维度的倾向:
- 注意力方向:外倾(Extrovert)/内倾(Introvert)
- 认知方式:实感(Sensing)/直觉(Intuition)
- 判断方式:理智(Thinking)/情感(Feeling)
- 生活方式:判断(Judging)/理解(Perceiving)
最终,四组倾向和各自对应的字母组合起来,就是你的MBTI人格。也就是如今风靡社交网络的十六型人格。
然而,MBTI被许多人诟病的一点是,发明者并不具备任何心理学或统计学专业背景,其测评的信效度也受到学术界的质疑。
牛津大学教授埃姆雷解释说,与其他性格测试不同,MBTI的吸引力在于它是“非评判性的”,意味着所有的结果都是积极的,对缺点闭口不提。
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巴纳姆效应」,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和普遍,以致放诸四海而皆准。
同时,伊莎贝尔也很快意识到,自己在设计问题时,存在性别、种族的偏见,并且人们很快能够规避不符合职业认知的选项,测试并不能够反映真实的自我。
今天,MBTI官方也表示,这一测评并不适用于人员招聘过程中的一部分,也不用于将人员分配到组织内的特定团队、角色或职能。而是作为了解自我的一种方式。
荣格心理类型学
不仅收割流量,MBTI也渗透进了商业领域,早在20世纪中期,伊莎贝尔(女儿)就将MBTI卖给了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贝尔电话公司、纽约家庭人寿保险公司等大量知名企业,作为招聘和管理的工具,甚至一度成为企业雇佣、解雇、晋升以及裁员的依据。
企业买单的依据在于,其指标问题的版权方Edward N. Hay,同时也是美国境内第一批员工顾问,告诉他的客户:“这一测试是基于荣格划分的心理类型。”
确实,MBTI并不是布里格斯母女俩的凭空想象,她们都是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的资深迷妹,MBTI正是基于荣格「心理类型学」理论基础上衍生而来。
荣格在临床实践中注意到人们行为之间有着众多共性 , 与此同时 , 他也意识到了人们行为方面的模式化差异 , 之后基于大量个案观察于1921年发表了《心理类型学》一书 , 但是并没有进一步通过构建测评工具以量化的方式来证实其人格类型假说。
按照荣格的理论,人的性格并不受遗传的影响,不受性别的限制,也不是生活环境所养成的,而是取决于人的心态与心理功能,从而导致性格和行为方式的根本差异。
他提出了两种态度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和四种功能类型(思维、情感、知觉和直觉),迈尔斯母女俩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由此组成了个性的四维八极特征,形成了十六种个性类型。
除了MBTI十六型人格,还有九型人格,DISC,都属于类型论的代表。
性格测评类型论or特质论
谈到类型论,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广为人知的人格测评——大五人格(OCEAN),包括N神经质、E外向性、O开放性、A宜人性、C严谨性(尽责性)五个维度。
这是与MBTI等类型学完全不同的一种性格测评理论基础:特质论。
类型论指出,性格具有「质」的不同属性。质的不同是指一个类别与另一个类别的不同。例如,我们要么偏好理性,要么偏好感性,这是两种质的不同的决策方式。
特质论并不把人格分为非此即彼的类型,而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每个人在这些特质维度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例如,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接受能力,但有些人的自我接受能力很强,有些人的自我接受能力很弱,还有一些人则介于很强和很弱之间。
人格特质论的模型相较于类型论更为精细,且信效度更高,因此一般有更广泛的适合性。在心理测量工具的角度上,也更受主流心理学界的肯定。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心理测评应用到人才管理的各个阶段中。比如英跃在学习前,会对学员进行大五测评,以此来了解学员的学习方法、能力发展偏好、激励方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性格并不是影响我们行为方式的唯一因素,比如我们都有不同的动机、经历、价值观、爱好、技能和文化,这些都塑造了我们。
因此,职场应用中,不能只看人格测评结果,而要综合考量。